找到相关内容1015篇,用时64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佛说四十二章经》的知识意义

    主旨,强调具体修行功夫,晚唐版才加上一些新观念。  本文之作,并不企图高举《四十二章经》之理论是如何地深奥透彻,而是站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以及中国佛学史研究的立场,对于这一部被视为最早出现于中土的佛教经典,...灭己。”  第九章讲“守志奉道”,意思简单明白,就是不能只是知识上接受而不在行为上实践佛教修行功夫的观念,实践之后必定收效宏大。参见经文:  第九章:“佛言:博闻爱道,道必难会;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保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00463962.html
  • 《坛经》惠能顿悟禅教深层义蕴试探

    。传统以来的佛教修行法,到了惠能,终获一番革命性的突破,转化而为“识自本心,见自本性”的顿悟顿修,这又构成惠能禅教的另一特征,功不可没。  第九是戒律门。惠能顿教,不但主张定慧不二,亦同时标出戒禅一致...日常心念流转意义的)心识门,(明心见性、顿悟妙修意义的)解脱门,(心念顿时或迷或悟意义的)迷悟门或实存(existential)门,(包括顿渐二法的)修行门或禅定门,(关涉僧俗双重道德生活纪律的)戒律...

    [美国]傅伟勋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02063978.html
  • 从演译杂阿含经论原始佛教禅定学的特质与意义

    佛教修行法相通。佛陀在出家后,即师事数论派硕学阿罗逻贺兰(AHdakeans)与郁陀罗罗摩子(Cdrarwaputra)修学禅定。前者以无所有处为究竟,后者以非想非非想处为究竟。但是佛陀认为此两者皆... ㈢ 涵摄诸法与增上心学次第的完成  讨论原始佛教增上心学的次第,便要了解这与所谓“阿含道一——原始佛教修行次第,有明显而密切的关系。同时,其中又以“戒、定、慧一的系统最为重要。因为,戒定慧三学...

    黄连忠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23564116.html
  • 当《老子》与佛教相遇

    本义,但却更具本体论色彩。  另,“有余涅”、“无余涅”,本是佛教用以说明修行境界不同级阶的一对重要范畴,“有余涅”指佛教修行的初期所能达到的境界,即仅仅能在思想上灭除“惑业”,而作为苦果的肉身...当《老子》与佛教相遇  摘 要:在《老子》诠释史中,佛教的诠释是其重要而独特的一翼。汉晋时期,佛教般若学借助玄学而得以流行,《老子》也在佛教的解读中被进一步本体化。晋唐时期,《老子》在佛、道互动中被...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44364246.html
  • 佛教的思想与历史(一)

    上述之意义者。不然,佛陀的说法则仅是来自于梵天的劝诱之偶发理由而已·  教团的成立 可是,佛教修行者的类型依其学习态度,首先即分成声闻与独觉二种(二乘)。总括此两者称做小乘教徒,此与大乘的菩萨...佛教的思想与历史  长尾雅人著 许明银译  佛教的性格  佛教是与众不同的、不可思议的宗教。它不是左思右想所能想得通的,因此,在某三思义上不像是宗教的宗教。这或许就是它吸引我们的一个魅力所在。 ...

    长尾雅人著 许明银译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81764422.html
  • 惠能和他的佛教思想

    佛性说,从宗教哲学和宗教修行实践两个方面对流行的佛教加以改造,从而形成了自己的佛教思想。  惠能的著名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流传很广,也是被中外学者们广为引用的。...,而变成了“智慧观照”,即般若波罗蜜了(通过智慧达到彼岸)。它舍弃了佛教传统的修行方法,而强调要由智慧去觉悟一切皆空的道理。其理论基础就是把原来《楞伽经》所主张的自性清净的思想,发展为自性本空的思想,...

    李富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573764935.html
  • 中国净土教在日本的流传与发展

    宗”,属般若思想与净土思想相结合的智慧念佛,其超越此世所依靠的是内在的自性修行,不能与后来的净土宗混为一谈。  南北朝时期,净土思想极为流行,尤其在北方胡族统治的社会里,弥勒信仰十分普遍。在北朝佛教...称名念佛为至高无上的正行;(2)出家发心造像起塔等形式上的修行为杂行。他号召人们舍杂行而归正行。其深心说则进一步阐明每个人都不过是罪恶凡夫,并不以知识和财富的多寡而有所高下,从而打破社会上层对佛教的...

    韩 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52665284.html
  • 敦煌写卷“亡文”的生命教育

    伦理思想,经由仪式来表达孝亲的强烈情感,这是佛教与中土伦理传统契合的“人间化”的走向,显示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不仅重视出家的修行,更重视在家的伦常软化,其丧葬仪式与运用文书,可以视为是一种佛教在民间宣扬的...报应与功德回向等思想体系,显示佛教的传播是多元形态的,一方面吸引了知识分子热衷于教义与佛理的研究与讨论,传播佛教丰富的经典文化与修行法门。另一方面则是流行于基层社会的民俗佛教,是以民俗的礼仪活动将佛教...

    郑志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70265386.html
  • 汉传佛教的丛林制度漫谈

    佛法说:“法轮未转,食轮先转”。要过修行生活,以假修真,必借这四大组合的身体,所谓“身安则道隆”。但是若欲身安,须要靠吃饭才能维持下去。而原始佛教的生活方式,则以乞食为主。做梵行人,修行与弘法并行,...中午两餐。因为修行者把吃饭只看作维持生命和治疗饿病的药物吧了。  3、住:原始佛教对住,是随遇而安;屋檐、庙廊、树下、旷野、荒冢,两足跏趺,便心安理得地参悟去了。冢间坐者,在《十住毗婆沙论》中说有十种...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20466288.html
  • 佛教生态观的特质及其现代启示

    佛教修行的境界是超出三界的。[3]   从佛教所说之的关于世界的内容来看,其生态观所涉及的内容都是讲如何处理各种世界各种世间中的关系而言的。   2、自然观   诚如上文所述,佛教的自然观与我们...苦恼、苦痛,皆堪忍之。据《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七载,忍辱含不忿怒、不结怨、心不怀恶意等三种行相。佛教特重忍辱,尤以大乘佛教为最,以忍辱为六波罗蜜之一,乃菩萨所必须修行之德目。虽然佛经上对忍辱有生忍、法忍;...

    觉醒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55466511.html